工业标准服务器
1820641 成员
1897 在线
109626 解答
新建帖子

戴尔缺陷警示录:一个中外有别的两面派品牌

 
paullinl
小学生

戴尔缺陷警示录:一个中外有别的两面派品牌

本文的连接:http://tech.sina.com.cn/it/2005-03-18/1352555046.shtml,正文如下:



曾几何时,DELL俨然以“国际品牌、本土价格”的高姿态在中国市场上策马扬鞭,并且由此也赢得了一些掌声和订单。但是,中国有句古话,日久见人心,DELL在中国是否真的遵循“国际品牌、本土价格”?还是“中外有别、两套规则”?



  这一点,想必咱们那些哭诉无门的中国消费者们最有感受。



  2005年度315前夕,我们接触到两例内地消费者求助,一例是苏州郑先生单位购买的三台GX280台式机噪音过大,另一例则是上海张先生的5100笔记本频繁自动关机,面对这两款在海外市场早已公开承认失误并承诺免费更换或维修的产品,DELL的态度却极其恶劣,百般推卸责任,充分暴露了其中外有别的丑恶的“两面性”。



  DELL GX280“威震中华”



  2004年11月,江苏苏州的郑先生单位购买了5台DELL GX280台式机,使用一个多月就发现其中3台风扇噪音另人难以忍受,同时,DELL的LCD液晶后部电源接口也出现打火现象,郑先生就这些问题多次向DELL的800电话求助,得到的回答是风扇噪音“正常”,打火现象“不可能”,始终不派人维修。郑先生感到非常气愤!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国际品牌么?



  郑先生告诉我们,那三台机器的风扇噪音太大了,实在是没有办法忍受,办公室安静的环境搞的象工地一样,他想DELL的800电话反映问题,结果得到的回答是“在1米开外噪音低于55分贝都是正常的!”,既然这样说,800怎么知道DELL GX280的噪音是多少分贝?又怎样确定“正常”呢?仅凭空判断,也不上门检修!难道风扇正常工作状态下就应该有这样大的差异表现么?



  关于电脑的噪音部分,2001年修订的GB/T9813-2000GB/T9813标准规定:“产品工作时,产品的噪声不得高于55dB”,测试点距离受试样品各表面1m处,噪声不应大于55分贝。55分贝是什么概念呢?形象地说,就是一台窗式空调正常工作时的声音。试问谁愿意近距离贴近一台声音象窗式空调一样的机器工作呢?



  国家标准只是底线,每个企业的产品都有自己的企业标准,现在台式机领域噪音的企业标准大都界定在38分贝内,这也是近距离工作时能够不对人产生干扰的保证。



  接口放电的问题就比较严重,如果由于产品接口设计的问题,造成电源接口无法达到必须的接触面,极性连接有问题,产生电火花。这样的状况轻则损坏设备,重则对人身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具体要看LCD的电源接口是已经转换的低压电还是直接的市电接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三章第一节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从这个案例看来,DELL的产品“接口放电”明显与该法规有悖。



  在全球以及全中国,购买和使用DELL GX280台式机的当然不止郑先生一人,而DELL目前仍未对此问题给中国消费者一个解决的态度。



  早在2004年11月17日,DELL公开针对其新款台式机电脑散热模块问题造成风扇声过大及容易死机等瑕疵事件作出正式回应。DELL表示,这批装配瑕疵散热模块的台式机为OptiPlex GX280系列,出货时间自2004年7—9月中旬。



  DELL还强调,“经调查并确定问题后,DELL已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处理,这些散热模块完全不影响系统性能和安全性,更不会引起任何资料流失。另外,由于DELL产品采用直销模式,售出的每项产品都可以追踪,所有有问题或疑虑的消费者皆可直接与DELL联络,DELL将为消费者提供最好服务”。当然,这些都是DELL在海外的说法。



  据相关厂商透露,产生瑕疵和品质顾虑的散热模块型号为“Pxxx3”,装配此模块并销售到市场的OptiPlex GX280总计约8—10万台。出现问题的关键在于DELL出于成本考虑,将CPU散热模块内建热导管数量从3根缩减为2根,造成因散热效果欠佳,而陆续出现风扇声音过大及容易死机等现象。



  这样的问题,已经不能归结于设计缺陷,明显属于业内俗称的“偷料”,只不过“偷料”偷得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对于OEM厂商而言,所有产品都需系统商或者是贴牌商签样并确定“封样”才会进行生产,以DELL的位置,当然要履行这样的手续,而热导管由3根变为2根,这样明显的做法,显然不是OEM厂商能够确定的。所以,案发之后,DELL“与模块供应伙伴商议责任归属”只能说是虚晃一枪,规避主要矛盾。



  那么,DELL面临这样的问题,为何不提出回收呢?据相关厂商估算,戴尔若要全面回收,恐将面临高达2000万美元以上(每台回收成本200美元)的庞大损失。